要想成佛勤禮拜
節錄自 郭明義著作 彌勒救苦經講記(下) (整理中尚未出版)
【要想成佛】:要想成為一個人格完美,儒家所謂的「仁者」佛家所謂的「佛」。
【勤】:精神抖擻、精勤不懈、歡喜專注。
【勤禮拜】:要經常禮拜,且要對禮拜有精神抖擻興味盎然的覺受。
「成佛」這二個字,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境界極高、無法理解、無法達到的一個名詞,但如果用儒家社會普遍能理解,且熟悉的詞「仁者」就容易得多了。
仁者等於佛,儒家的「仁者」即是佛家所謂的「佛」。這樣就很容易理解成佛的定義了。
師母一萬叩首
師母的「一萬叩首」是這句「要想成佛勤禮拜」最好的注解。
跟隨在師母身邊的前人們常提到師母的「一萬叩首」,師母經常一萬叩首,除了為我們這些徒兒叩求以外,師母一定對叩首這個修持有深刻的覺受。
叩首,除了是一種祈求、是一種禮拜仙佛以外,叩首也是一種很有效的修持。在簡單的動作中可以有效的迅速斷除妄念,讓身心到達一種接近「佛」、「仁者」的狀態。
如何成為「仁者」
顏淵問孔子如何成為一個仁者?孔子認為只要「克己復禮」天下自然就回歸到「仁」。
儒家所謂仁者,也就是佛家的「成佛」。
『仁者』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仁』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形容一個人「麻木不仁」就是說這個人「迷而不覺」,一旦恢復覺性就是慈悲,所以顏淵問要如何成為一個『仁者』?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約束自己回歸禮,就是『仁』。而且只要一天做到克己復禮,這個世界就會回歸『仁』。(原文於註1)
什麼叫做「勤禮拜」
為了感受這句「勤禮拜」的意義,後學試著每天獻早香增加叩首的次數。叩了幾天後體會到「勤禮拜」不僅只是常常叩首、禮拜仙佛,更重要的「勤」是一種精神,一種聚精會神、精神抖擻、興味盎然…的精神。
什麼叫做「勤」?
台灣人很重視「勤勞」,一個勤勞、勤快的人總是備受肯定。「勤」,是一種做事情的態度,很願意去做、很快去做、不怕辛苦的去做。
「勤禮拜」說的也是一種我們禮拜仙佛、叩首的態度與精神。
今年(2008)海角七號的電影在台灣很紅,大多數年輕人都看過。我舉其中一個腳色來解釋什麼叫做「勤」每個人都立刻能了解。海角七號裡面有一個小人物客家籍的推銷員,為了推銷一個叫做「馬拉桑」的小米酒,每天精神抖擻、恭恭敬敬的站在飯店櫃檯,只要有人經過就大聲的喊「馬拉桑」,熱情的堆笑臉、鞠躬、推銷…。導演用這個角色表現客家人的勤勞,也代表台灣無數推銷員勤奮不懈、永不放棄的奮發精神。
我們在禮拜、叩首時,有沒有這種『勤』的精神?
是虛應故事,莫可奈何,當成工作…還是很高興、樂意、充滿期待、精神抖擻的去禮拜叩首?
以前後學在佛教修行時,接觸到一些老和尚每天例行敲打唸唱,表情、聲音、動作都充滿枯燥乏味不耐煩,有一種死氣沉沉完蛋的感覺。一個寺廟如果和尚修持態度只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寺廟就暮氣沉沉,毫無生氣。
這樣拜佛,雖然每天都在拜,但絕不是一種「勤禮拜」。禮拜不在於次數多,而在於禮拜的心是不是真誠的、恭敬的,而不是比誰拜得多、拜得久。
我們當壇主的,也不要淪為「當一天壇主,獻一天香」把獻香叩首當成一種工作或家事在做,甚至當成一種負擔。更糟的是有些壇主連每天獻香都馬虎,有一次還接到一位不知哪一組的道親打電話問我:「可不可以三叩首代替每天的早晚獻香?」我回答他:「乾脆把佛堂收起來算了!」
如果對禮敬仙佛完全沒有誠意,設一個佛堂在家裡也不具實義。
為什麼無法勤禮拜?
為什麼對獻香沒有誠心、沒有很高興樂意去獻香叩首?主要原因在於『不信』,不相信佛堂有仙佛。如果親眼看到仙佛出現在佛堂,那每個人都會勤禮拜。如果你相信而且感受得到佛堂有仙佛的足跡、有仙佛的磁場、仙佛的力量,那麼叩首時自然就會有恭敬心,自然就會勤禮拜。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馬英九總統到你家long stay,你是不是每天興高采烈的去問候他?何況是尊貴的、能夠賜福給你的仙佛菩薩在你家long stay。電視新聞採訪這些馬英九住過的家庭,這些人都一致認為總統住過後,家運變好了,如果這是真的,那麼何況佛菩薩常住在我們家裡?
如何勤禮拜?
「勤禮拜」是一種態度而不是次數多少。態度,聽起來有點抽象,更具體一點我們用「有誠心」來詮釋「勤」禮拜,但如何算有誠心?
所以孔子又把「克己復禮」更進一步的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來詮釋。
記得有一次看到青少年獻香叩首,發現小朋友叩首將我們一般道親的內心狀況完全流露在表象,因為小孩子表裡如一,所以內心的躁動立刻顯現在外表的行為。
這些孩子叩首的樣子真是無奇不有,有的一邊叩首一邊東張西望看別人叩首;有的一邊叩一邊講話,跟旁邊的人竊竊私語,有的一邊叩首一邊搖腳;有的好像跟拜墊有仇,砰!砰!好用力槌打拜墊,像在發洩心中的不滿憤怒…。
不要笑這些孩子,我們大人只是比較虛偽,知道這樣叩首會被批評恥笑,所以沒有表現出來而已,雖然身體沒有亂動,但是心是不是也沒亂動?
小孩直接東張西望,大人用眼睛的餘光看四周,心裡也沒有閒著,還是不斷在想著一些生活中的是是非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通通犯了。
後學檢討為什麼孩子們叩首的德行是這樣?孩子的禮節都是我們父母教的,我們當父母或道中前輩的人,如果自己在獻香叩首時沒有專注,視、聽、言、動都沒有收攝回來,自然我們的子女也不會把獻香叩首當一回事。
今天如果我們在獻香或叩首時,心中有「仙佛菩薩就在我眼前」的信念,自然可以做得到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一定是精神抖擻、恭敬謙卑、誠心誠意的勤禮拜。
成佛、成為仁者,並不難,只要勤禮拜,克己復禮就可以天下歸仁。
我們不要把成佛想像得很困難,祖師更把它濃縮簡化到簡短的佛規禮節,只要能夠用心在早晚獻香,全神灌注。成佛、成仁者並不難。
祭天之禮
有一次辦道,求道人是一位滿族格格,也就是王爺的女兒,清朝的貴族。她求道以後非常感動她說:「求道儀式所運作的獻供請壇禮儀,和我小時後祭天的禮完全一樣。」這就是所謂的“郊祭”以前只有皇族可以參加,一般百姓是沒有機會參與祭天儀式。。
『禮失求諸野』,以前這種佛規禮節是天子祭天之禮,但現在白陽應運,民主時代,不再有天子,反而是我們有機會受用這已失傳的禮儀以及其中的成佛之道,是十分難得,要把握這良機。
我們道場的佛規禮節是上天賜給我們的一個返本還元的管道。是一個成佛管道。
回歸佛歸禮節 覺性的復健
家中有佛堂的,每天早晚全心全意把獻香當作一種修行,從開始洗手準備時就要存著修行的心,把心收回來。家中沒有佛堂,常去佛堂叩首,把握每一次的獻香叩首,聚精會神專注誠意的禮拜叩首,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提升與改變。
不要小看獻香叩首,它有恢復我們覺性的作用。只要全神貫注的投入,一天兩天一個月一年持續下去,就像做復健一樣,只要有耐心持續的做,慢慢的麻痺的肢體就會恢復感覺。
覺性復健後,就會進入下一句「常持聰明智慧心」。
我們修行都是目標成佛,怎樣知道你已經走向成佛之道?當你獻香叩首時可以每一句一叩都全神貫注、清楚明白,絲毫不含混心也不會散亂跑掉。嘴裡念的或心裡默念的佛號,如明明上帝十叩首、一叩、再叩、三叩…諸天神聖五叩首…都了了分明。就可以「常持聰明智慧」。
我們時常說聰明和智慧不一樣,在佛家聰明和智慧是二種不同的東西,聰明是屬於“識智”;智慧則是“般若”但在中國,聰明就是智慧。中國的聖人把玄機都埋藏在文字中,一般人說「聰明」無非是記憶力好、口才好、理解力好。但中國人所謂聰明『耳聰目明』眼睛看得清楚耳朵聽得明白,表示專心。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智慧,一個人只要專心智慧就出來了。
註1:(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