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養生書-4
病因四-壓抑成疾
壓抑成疾-多憂
除了經常生氣甚至嗔恨的情緒以外,另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情緒是憂鬱。也就是佛陀說的「多憂喜嗔」的「多憂」,而憂愁、憂慮、憂鬱…多半來自「壓抑」。後學觀察許多道親在道場修辦道,卻仍罹患重疾,或久病不癒,病因往往很單純起於壓抑成疾。
一般眾生的病因多半起於慾望、情緒的不節制。相反的,修道人的病因多半起於壓制慾望、壓抑情緒。不只道親有這種問題,其他宗教信徒也經常發生。觀察宗教信徒和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臉上有修養和壓抑混合在一起的抑鬱。
壓抑負面情緒、慾望:
每一個人都有壓力問題也有壓抑情緒的問題,但修道人往往數倍於一般人。修道人的壓力除了來自社會以外,還有來自道場、良心、道德…以至於經常要壓抑自己的情緒來適應道場對自己的期待,而這些壓力與壓抑就漸漸形成疾病。
以壓抑情緒來修身抑鬱成疾。
修行必須對治負面情緒,但不等於壓抑負面情緒。毎一個修行者都必須對治負面情緒,但壓抑不是正確的方式。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也是許多道親身心問題的根源。在我們求道修道以前,我們放任我們的負面情緒,而且理直氣壯。然當我們修道以後,無論來自道場的壓力或自己醒覺,都會開始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但是,往往以壓抑的方式來對治負面情緒,而造成身心疾病。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提出四種覺悟給大家在修持、面對負面情緒時,一個參考。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將覺悟分為四階段:
第一階段「凡夫覺」、第二階段「相似覺」、第三階段「隨分覺」、第四階段「究竟覺」。
修行者生病通常因為修行落入第一種覺「凡夫覺」又稱「不覺」。我們探討這幾種覺悟,目的在於將我們的修持從第一階段「凡夫覺」,提升到第二階段「相似覺」,避免因為「不覺」積壓情緒、壓抑過度而造成疾病。
1、凡夫覺-壓抑非覺悟
修行不論哪一種宗教,最後都是要走向「覺悟」,然而在過程中如果我們一昧壓抑情緒、慾望,而不是將情緒欲望轉化或消融,這樣不是真的覺悟,反而內傷其身,因壓抑而造成身體的壓力,長期下來就形成疾病。
當然我們不是要大家縱欲不約制自己的慾望、情緒,而是要用三寶來疏導化解不當的欲望及負面情緒,才能真正覺悟,而不是壓制表面的行為,卻造成身體的負擔。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將覺悟分為四階段:
第一階段:「凡夫覺」等同不覺。
馬鳴菩薩云:「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義。」
祂說:凡夫俗子的覺悟,通常是察覺自己有壞的念頭出現,如憤怒、緊張、焦慮、恐懼…等,自己知道這是壞念頭,然後壓抑制止惡念、情緒或慾望。這樣的修為,表面看像是覺悟,其實是「不覺」。
這種壓抑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一種醒覺,其實是「不覺」,因為覺悟得太晚。就像著火,在救火時,若火還小,可以用水灌救。大火卻不能這樣灌救,因為火燒得太旺時,水澆下去反而產生氫爆,讓火勢更一發不可收拾。凡夫覺,就是我們許多道親生病的原因。一定要藉修持或自我醒覺,跨越這個凡夫覺的階段,否則不是壓抑成身病,就是累積成心病。
負面的慾望情緒若已經產生,無法化解它,而只是去壓制它,久而久之會造成身心的疾病,如憂鬱、躁鬱、恐慌…或身體的免疫系統出問題、癌症…等。這些疾病就像是情緒大夥經壓制後產生的氫爆一樣,反撲我們的健康。
最近一位道親告訴我,她在佛堂做三寶修持閉關時,夢見佛桌起火了,她用棉被去蓋,以為火熄滅了,後來發現棉被裡面悶燒得更凶。問我這夢象徵什麼?
這個夢其實是我們許多修道人的內心寫照,用強壓的方式想要撲滅內心熊熊燃燒的情緒、欲望之火。表面暫時壓住,而裡面卻燒得更旺。最後燒傷自己生了病。她就是一個例子,經常壓抑自己的憤怒,最後破壞了免疫系統,罹患了難以治療的免疫錯亂疾病,血小板常降到危險指數,只要一出血就有生命危險。
像這類的免疫系統疾病,以前很少見,現在越來越多。而其發生的原因多半是負面情緒調節不當引起的。要根治這種疾病,一定要找到病源,下定決心開始用三寶來節制、調整自己的情緒,否則光靠藥物只能控制病情無法治癒。
她在佛堂做這個夢,應該是仙佛的指示。而且不只是告訴她,同時也告訴我們每一個修道人:「修道不是壓抑,修道要讓我們生命不再出現負面情緒的火苗,而不是著火了再去滅火。」
不修行的人反而比較少因壓抑生病,而以運動、旅遊、聊天、血拼購物、唱卡拉OK…來紓解情緒,如果是以健康的休閒來紓解,比修道人強壓抑如大火的情緒而導致生病,來得健康一些。當然如果把情緒發洩到別人身上,互相攻擊、結怨結仇,則是最糟糕最壞的方式,不如壓抑下來,寧可生病也不要造業或釀成大禍。
壓抑-扭曲-變態
道場有佛規、有道中倫理,許多道親一進入道場就被這些禮數嚇到而退出,這點其實道場需要因時代變異而稍作調整。但有些人雖不認同這些規矩,但因為和『道』有緣或受用『道』的殊勝,而願意改變自己來適應道場。還記得二十年前後學在道場認識一位現代舞者,投入道場後穿制服、開口閉口都是後學、前賢、慈悲…可想而知她的朋友都覺得她著魔了。更可想而知她內外的矛盾衝突有多大?
修行,如果只停留在強壓抑,不論是哪一個宗教,久了反而有種被扭曲的變態現象,讓一般凡人不敢接近宗教。
一個朋友告訴我:「雖然我知道一貫道不錯,但我不想成為道親,因為道親雖然道德標準比一般社會都高,修道人也都是好人,但是很多人都愁眉苦臉,看了好怕…。」
後學長期在各方道場講課,可以觀察到一個道親的演變。剛求道的道親,臉上洋溢著活力,雖然還看得到有很多世俗的毛病習氣,但是充滿活力,言行、舉止、態度…自然、正常。
修了一陣子以後,毛病習氣少了,但是多出了不自然的壓抑,熱情活力也逐漸削減。時間再更久一些,有些面孔就消失退出再也看不到了,少數留下來的道親,隨著修道時間更長,生命雖然隨著修持,越來越清靜,修養越好,臉上的壓抑卻也越多,言行舉止更不自然、不自在,看起來也不健康。這就是落入「凡夫覺」,不是正確的修行。
很多道親謙恭有禮中,隱藏著許多壓抑不滿的情緒,長期下來會內傷其身,對健康、修行都有不好的影響。
後學的一位父執輩,早年在大陸是少數的大學生,數次度他求道,都以「緣分未到」拒絕。直到他往生,後學都沒渡到他。因為他對信仰宗教的人只有一個評語:「頭腦怪怪的不太正常」這也正是一般宗教虔信者給人的感覺。而這種怪,其實就來自於壓抑。
很多人不想修道,都是看到道親臉上的「壓抑」,壓抑慾望、壓抑憤怒、壓抑…看起來比不修還苦惱。
不修行的人,有負面情緒、不當欲望時,會選擇去滿足慾望、發洩慾望或轉移到喝酒、賭博、玩樂…其他惡習。當然這是飲鴆止渴的做法,會造業,將來可能惡果現前,墮入三惡道。
比較健康的是藉著運動、購物、唱歌、爬山、…沒有傷害性的休閒娛樂,來發洩、轉移我們人生中的一切不滿,而不要以壓抑或將不滿發洩到別人身上的方式,來處理我們欲求的不滿。
修行者,不再以玩樂來紓解情緒,也因生命轉向清靜而不喜愛世俗的娛樂。若仍未尋求到解脫之道,往往以壓抑的方式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欲望,雖不造業,但容易生病。
當然與其發洩、縱慾,最後造業下地獄,不如壓抑而生病。至少不傷害別人、不下地獄。但是,事實上壓抑而生病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提升一下修持境界,提早察覺我們的心念起伏。
對治多憂|「相似覺」
所以馬鳴菩薩提出第二階段的「覺悟」。
第二階段:「相似覺」,在惡念形成初期即察覺,並予以化解。道親修行只要能夠到達這
個階段,就不易生病。可避免掉一切由負面情緒引發的疾病。
2、相似覺-提早察覺避免壓抑
不論情緒或慾望,已經在腦海或心理成形之後,要去化解很難。要去壓抑又會形成疾病反撲身體。
避免壓抑產生疾病的方法很簡單,在心異動初期就察覺,趕緊調心。
修行的第一步是「修心」。修心,首先要了解我們的心,觀察我們的心,當心形成惡念前會有醞釀期,像下雨以前會有烏雲密佈一樣。我們的心陷入不可自拔的情緒、慾望前,一定有徵兆。要察覺心的變動,而且在第一時機以簡單的修持如默念真經、叩首、三寳修持…來調伏這初形成的惡念。
如馬鳴菩薩對「覺」的第二層次「相似覺」說法: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這個「相似覺」就是教我們:察覺心念開始變異,但還沒具體形成惡念,就像食物已經開始變色、變味,但還沒全部腐爛。我們察覺到念頭已有點變質,比如,發現念頭轉向憂鬱、生氣、憂煩…但還沒有到很嚴重,這時趕快煞車,不要墮入負面情緒、慾望的漩渦到不可自拔,趕快回頭,若自己的力量不夠,趕快用三寶將念頭收回來,不要讓心念從變異到成形,形成惡念或負面情緒。
阿羅漢就是這樣修行,經常內觀其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只要察覺得早,光是察覺,念頭一下就消失了。
若察覺得晚一點,等到念頭已變異成情緒,這時就要念真經、叩首、守玄來除念。
再遲,已經念念相續,情緒失控,念頭已經掉入負面情緒或掉入不當慾望,修行就來不及了。只能壓抑,造成疾病;或像凡夫一樣,尋求發洩造更多罪業。
後學看到許多生重病的道親,都是很認真修道,壓抑自己的情緒,努力要做一個合乎社會標準、合乎道德標準的修道人。然過度的壓抑,反而內傷其身。就像地震的斷層,地底下的能量若以小地震適當的釋放,就不會累積成大地震。若一個地震帶十年以上沒有地震,專家就會擔憂隨時有大地震發生的可能。
我們修道,爲了成為一個更有修養的人,往往錯用壓抑情緒的方式讓自己看起來修養好。但其實負面情緒並沒有消失,反而不斷累積壓力在身體內,成為健康的殺手。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道親會覺得修行很苦,因為內心有太多不能發作,卻又沒有化解的情緒。
舉一個例子大家就能夠輕易了解,前幾天和一個叛逆期青少年談話,她才和她媽媽大吵一架,我問她:「妳明知道自己沒理,為什麼要頂嘴?自己錯了認錯道歉不就沒事了?」她的回答很有趣:「如果我不頂回去,那心裡就像有一把氣刀,在裡面鑽來鑽去,會生病ㄟ!」
她的描述是我們多數大人每天的寫照,每天壓抑許多想爆發的情緒,而成為一把把的利刃在身體、心靈裡面鑽,終於遍體鱗傷。許多道親也是這樣,讓沒有早察覺、又沒以修持功夫化掉的怒氣、慾望…像刀子一樣在我們體內亂竄,割傷、刺傷,最後生病。
過度壓抑形成憂鬱厭世
當我們無法避免情緒的發生,卻又完全以壓抑的方式壓制自己情緒的發作,有二種情形:一、情緒累積到極限後一次爆發。二、對生活完全絕望失去生機。
第一種情況還好,壓抑十次小情緒成為一次大情緒,當有人誤踩地雷時,壓抑的情緒就全爆發出來了。這種情況會讓修行者很沮喪,因為壓抑的時候以為自己修得不錯,情緒發作後對自己的修行完全失望。
這種情形只要提醒自己在情緒剛發動時要洞察先機,趕快及時用三寶,不要等到情緒之火越燒越旺再去壓抑,這樣無異是在製造火山。
第二種情況是最糟的,一旦陷入這種狀況,佛要救都難。因為一個人若喪失生存意志,即使仙丹妙藥也沒效、像一個溺水的人,佛菩薩伸出手要救他,如果溺水者不抓住菩薩的手,菩薩也莫可奈何。這便是落入佛陀所說的「多憂喜嗔」的「多憂」。
有些生病道親,有一個求生的自己在求醫、但內心深處卻隱藏著一個求死的自己而不自覺。為什麼求死?因為過度壓抑而對人生厭棄絕望。如果不將這種心念去除轉化,這後面的治病修持沒有意義,因為潛意識中有求死的念頭。
有許多生病的道親來找後學,和他們多談幾次話以後,發現病因多出在壓抑。要做一個好人、好道親、好媳婦、好太太、好媽媽…必須壓抑太多情緒。如果沒有用修持功夫轉化,漸漸累積不滿變成失望,過多失望變成絕望,最後只有死亡能解脫一切。當然道親不會自殺,也不敢有這種念頭,於是進入潛意識,漸漸形成疾病。自己都沒察覺自己表面求生,卻暗藏求死的念頭。尤其相信自己歸空會往生彌勒淨土,所以生病時求死的心超過求生意志。
後學觀察,修養越好的道親,尤其是坤道,壓抑的情形越嚴重。日久變成憂鬱症或癌症。這是令人很痛心的事,祖師更痛心,修行目的在於解脫,修向死路怎不令人慨歎?但這不是我們的法門不好,而是沒有正確用心,沒有以修持化情緒。
這本書特別將龍樹菩薩的這「四種覺」提出來討論,是觀察到許多道親已經修到厭世而不自覺。希望大家檢視一下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活習慣、自己的情緒,有沒有這些問題?如果有要趕快調整,前面說的生活失調,只要改變習慣就可以看到效果,情緒的壓抑則要靠自己察覺。情緒出現時,趕快用三寶來化,不要等到已陷入困境或死路仍未察覺。
一千零七十二歲的羅漢
就求健康來說,「相似覺」是一種最佳狀態,反而菩薩、佛的覺悟,並不執著於健康。生病對一個菩薩或佛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問題,佛菩薩不會為身體健康而修行。
所以後面第三、四覺,屬於法身菩薩及佛的境界,不在我們今天的課題,略略帶過,「三寶養生」課程在於身心疾病的療癒,所以我們強調「相似覺」這個覺,雖是羅漢境界,但正好可以對治生病這個階段。等到病痊癒或者想追求更高深見性成佛境界時,再來探究第三、第四覺。
不要小看相似覺,阿羅漢是最能夠自主自己的身體、健康、壽命…甚至可以住世千年,比如著名的迦葉尊者,守衣(袈裟)入定,到現在還在雞足山,等彌勒出世,他是以肉身存活過千年。時有傳聞有人看到他現身在雞足山。羅漢因為「心」不會變異,所以可以隨意控制自己的肉身健康壽命。
迦葉尊者不是唯一活過千年的修行者,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有一位千歲寶掌和尚,從印度到中國時已經626歲,在中國待了四百多年,到唐高宗顯慶二年入滅,壽數1,072歲。(見指月錄)
修行者若追求健康或要療癒疾病,一定要從「凡夫覺」進階,昇華到「相似覺」。簡單的說『照顧念頭比照顧身體重要』,不要等到念頭變成惡念、慾望,再去壓制它,而產生疾病。所有的疾病都是從心而生,在念頭變成惡念以前趁早發現、警覺、撲滅,防範於未然。
3、「隨分覺」-菩薩覺
第三、第四種絕和健康無關,本來想省略不說,但有道親認為「法」只聽一半,希望能完整了解這四種覺,所以簡單的將第三、第四種覺解釋一下,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將「大乘起信論」原文翻出來看。
第三階段:「隨分覺」屬於法身菩薩的覺悟,無關乎健康,是一種覺悟、一種真理。我們可以把它當成未來修行的目標。
所謂「隨分覺」就是覺察到「念無所住」,一般人認為要修到「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非常困難的,其實這是誤解,仔細想,你的心能夠長期安住在喜樂自在或憤怨、恐懼、哀傷中嗎?
一切不住,就是心的本質。不住善,也不住惡。眾生的問題在於「欲住而不得」,也就是希望自己的心能夠安住在自己追求的理想境界,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違背心的本質,這就像要求美麗的影像可以永遠保存在鏡子裡面一樣。所以「隨分覺」就是察覺並接受「念無所住」。
已經入地的菩薩,從初地「歡喜地」開始,往上,一直到十地菩薩,祂們的覺悟叫做「隨分覺」。所謂「隨分覺」是有別於相似覺,是真正的覺,若以花來譬喻,相似覺是花苞,隨分覺則是初開的花,只是花沒有全開到十分,開一分叫初地菩薩、開二分叫二地菩薩…從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
法身菩薩已不在乎肉身,已經是法身,法身遍滿虛空,不是說因此不健康而是已不在乎肉身的恆常或健康。就算肉身生病爛壞,「心」也不會受影響。不會因而憂慮、恐懼…。
4、究竟覺-佛覺
第四階段:「究竟覺」。佛的覺悟。
究竟覺就是「無念」,所謂無念,不是「制止惡念」,不是「念無異相」,不是「念念不住」,而是「本自無念」,覺悟到本來就無念,不必去消滅念頭,也不需要滿足它,察覺到念頭是空的,像察覺到一切只是夢,不是真的。所以不需要在夢中算計成功或失敗。這個狀態會變成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清淨法身。三身具足。是不可測度變化無窮的境界。
講這幾種覺悟的目的,在於預防疾病的發生,因為疾病都由心所生,把心照顧好就不容易生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