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祖、八祖年代不詳?         (節錄自郭明義「一貫道的修持觀」)

 

道統問題常有道親及道外人士問,其實郭經理的「一貫道的修持觀」一書裡「天命道統篇」有詳細答過,將其中節錄,回答最近常被問到的七祖、八祖的問題。

 

◎問:天道的傳承系統表中,許多年代都不詳,七祖與八祖間年代又不可考,如何證實傳承的真確?

 

    六祖、七祖、八祖間之年代不明的問題,實不是問題,祖師的傳承並非一手傳一手,六祖滅度後並未傳位給任何弟子,反而預言七十年以後有兩位菩薩東來,一個出家而另一個在家,各自興化一方。而這中間七十年的空隙如何接續?如果說祖師間的傳承一定要當面交接,則六祖豈不是妄語?

 

    祖師的傳續非以世俗之眼光一代囑咐一代,故七祖與八祖之間又相隔了許久,亦是不足為奇。最好的例證便是西方二十八代祖,自釋迦牟尼佛傳至第二十八代達摩尊者,二十八代卻傳了一千多年且第二、第三代祖迦葉、阿難皆與釋迦牟尼佛同時,所以等於阿難尊者以後二十六代祖師傳承了一千多年。

 

    再看中國的儒脈,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再下來傳孔子,這中間隔了三、四百年,從堯傳至孔子,八代祖師傳了一千多年,豈不比天道更離譜?若說白陽天道的七祖、八祖年代不符,則孔子的傳承也是不真確的。

 

    尚書云:有大德者必授命,意思是說:「凡是一個德行完美尊貴的人,上天必授予其使命。」所以「道」的傳承在於天授命,而非人與人之間的私傳。所以道脈傳承並無時空之限制,「道」由天降而非人製造發明,不必為歷史年代而有所困惑。

 

    從六祖惠能傳至七祖馬道一禪師及白玉禪二位祖師,可以說是道由佛家傳入儒家的一個轉捩點。

 

    佛教傳入中國甚早,在東漢時,約西元六七年便已傳人中國,但真正開始光大則是始於梁武帝時達摩祖師西來,將「正法眼藏,教外別傳」的「道統」由印度傳到東土,而開啟了屬於中國的「禪宗」。而禪宗正是佛家與儒道徹底融合後的產物。

 

    佛教今日在印度幾乎絕跡,而卻仍在中國相傳不絕,即是賴此禪宗之保存。因若依佛教教理行證,須經三大阿僧祗劫(無邊際年),遙遙無期,成道無望。而禪宗捨教理之「畫龍」,而獨取傳承之「點睛」(即傳道不傳教),更融合中國固有之儒、道,開創出禪宗在中國燦爛的歷史。尤其在唐朝到達巔峰。

 

    但禪宗自達摩祖師傳了五代到六祖惠能時,六祖依達摩之囑:「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而不再傳衣缽,從此因傳承不明而漸式微。佛教史中亦以為至宋元間,禪宗僅存打坐、參話頭之形式,而再無宗師大匠出世。

 

    然這個教外別傳的心法真正就此消匿了嗎?不然!禪宗的式微是因「道」進入轉型期,而由「顯」漸入「隱」的階段,而道隱的目的,則在於「由釋轉儒」,「道」開始由寺廟中轉入在家修行之儒門。

 

    六祖滅度前囑咐:「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

 

    而六祖所說的二菩薩究竟是那二人?佛教中有說出家指馬道一禪師,在家為龐居士。但龐居士並未興化一方,故不符合,又有說出家指黃檗禪師,在家指裴休。此說法也不能成立,因為裴休實為一沒有開悟之相國。一生以入室弟子禮,恭敬黃檗禪師,且更無宏法一方之事實。而黃檗禪師在當時興化亦遠遜於馬道一禪師。

 

    佛教傳承從此沒有明確的祖師傳承,且宏法亦漸式微,道統究竟傳到那裏呢?在天道道統上有明確記載,六祖所說的二菩薩,即是馬祖道一禪師與白祖玉禪。何以證明呢?我們先就馬道一禪師來說。

 

    「馬祖道一禪師」,這樣一個稱呼在佛教史上是一個待例。因為出家人是沒有俗家姓氏的,而馬祖道一,在禪宗裡所記載是俗家姓馬,而僧家稱道一禪師,但為何冠上「祖」而稱馬祖道一禪師,則沒有解釋。事實上這種稱謂根本不符合僧團制度。六祖俗家姓盧,而並未稱盧祖惠能。

 

    而這種稱謂正是天道進入白陽期後,對祖師的稱謂。馬祖之後有羅祖蔚群、黃祖德輝、袁祖……至弓長祖、子系祖。皆是以俗家姓氏來稱謂,這種稱謂也象徵「道﹂由佛家傳入儒家。由寺廟轉入民家。

 

    除了稱謂以外,馬祖道一禪師在當時確如六祖所言興化一方。馬祖門下出了八十四員善知識,都在日後禪宗史上大放光明,如百丈禪師、南泉、丹霞、 龐 居士……。

 

    而在這八十四員中,尤其以百丈禪師改革僧團制度,創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自力謀生之制度。在當時他因此而被僧團們謗為破戒比丘,但日後卻不得不承認佛教因此制度而能保存不墮。

 

    百丈禪師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亦是佛教漸與儒、道融合的必要過程,因中國是以儒立國,民情與印度比丘乞食自修不同,百丈禪師此舉乃是將佛教更本土化,同時更為佛法轉入儒家做一個先導工作。

 

    而也因百丈的此一改革,宋代程伊川見僧出堂威儀而嘆曰:「三代禮樂,盡在是矣!」 由此足見當時之僧侶,已在此種改革之中漸漸與儒家契合,大儒風範盡現於僧侶身上。

 

    至於六祖惠能傳七祖的事實,師尊亦有言:在懷讓禪師要離開六祖之時,六祖遞交錦囊一封,囑懷讓往南嶽傳化,錦囊內意,盡囑火宅儒家傳化之事,後江西馬道一祖得錦囊之曹溪意旨,內容有偈曰:

 

釋迦從我絕宗風,儒家得我正法通

三期末後收圓事,正心誠意合中庸

 

    這一段公案是佛教所不承認的,因為自從佛教傳人中國後,儒與釋便一直處於爭訟不休之狀況,佛教豈願承認佛教的宗風從此斷絕,而儒家取而代之?但就事實而言,佛教確實從宋朝以後漸走向形式化,而反而儒家卻進入一個轉化與再出發,宋明理學時講學風氣興盛一時,即是證明。而且懷讓確實在將六祖之付囑傳與馬祖道一之時,便已然有絕釋而取儒之意,在禪宗中記載:

馬祖道一禪師,在未見南嶽懷讓時,在山中學習禪定,懷讓問他:「大德坐禪,圖作什麼?」

馬祖曰:「圖作佛。」於是懷讓取一磚石,在他面前磨石。

馬祖問:「你磨那磚頭要作什麼?」懷讓曰:「磨作鏡子。」

馬祖曰:「磨磚豈能成鏡子?」懷讓曰:「磨磚既不能成鏡,那坐禪豈得成佛?」

馬祖於是大悟,日後興化一方,從這一段公案中可看到懷讓破斥打坐這種佛教傳統修行,也印證六祖交給懷讓的錦囊授意「釋迦從我絕宗風,儒家得我正法通,三期末後收圓事,正心誠意合中庸。」這一段史實的真實性。

 

    從馬祖道一禪師的稱謂「馬祖」和其與懷讓之間因緣,及後來興化一方之事跡看來,可明確證實其確實為承接六祖惠能天命之祖師。至於白玉禪這位祖師,也許由於是教化在家一脈,故史料無多,但也可能後學才疏學淺,沒有資料。不過既然馬祖是被證實的,白祖應也是無誤的。因為這一個傳承說法只有天道有,在佛教均提不出一個符合六祖惠能所描述的祖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道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